台灣M型社會趨勢下的自保之計

Smart智富月刊第100期2006-12-01童再興


一位香港友人在一場晚宴上問起:「今年台灣景氣不錯吧?」同桌的台灣科技廠老闆意氣風發的回答:「Yes!」另一位內銷業的老總卻愁眉不展的回聲:「No!」

台灣2005年人均GDP躍上15,271美元,站上歷史高峰;今年經濟成長率有4.4%,每人GDP也還會更多。但是台灣一般民眾卻感受不到「國富」的滋味,只知道多年薪資不漲,存款利率低到不行,「痛苦指數」(物價+失業率)居高不下。這些矛盾現象就是台灣感染多年的「內冷外熱」症候群。

主計處公布的第3季經濟成長率優於預期,達5.02%,對全年經濟成長率預測也上修至4.39%,可見今年景氣比預期中好。不過,第3季民間消費卻受雙卡風暴及汽車銷售衰退3成的衝擊,只成長0.4%,創下2003年SARS疫情以來的低谷。幸而出口旺盛,獨力撐起經濟成長。而今年的經濟成長,外貿貢獻度達75%,內需僅占25%,充分表現「內需低迷,外貿強勁」的極端差異。

經濟「內冷外熱」會產生什麼問題?其一是占GDP 6成之多的民間消費,對經濟的影響最大。80年代台灣民間消費平均年增率皆在6%以上,近6年卻落至2%以下,台灣失去了長久以來支撐經濟的內需消費強大動能,若不加以解決,經濟會漸漸走上成長的困局;若不加以突破,蘇揆的「未來10年每人GDP要上3萬美元」支票要兌現,比登天還難。

其二是導致社會「內窮外富」及「多窮少富」,亦即從事內需產業的多數人「冷而窮」,搞外銷產業的少數人「熱而富」。但即使外銷產業沾到「外熱」的邊,但普遍是「台灣接單,海外生產」,今年外銷訂單可成長15%,金額近3,000億美元,創歷史新高,而海外生產比重也已超過40%。換言之,外熱而富卻有4成是「熱在外」,使「外熱」的受惠者減少許多。…………


eXfuze F1 team --- explore the power of seven +
Posted on 清晨6:22 by F1 Team and filed under | 0 Comments »

0 意見:

張貼留言


Free Blogger Templates by Isnaini Dot Com. Supported by Used Car Pictures. Powered by Blogge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