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、韓如何搶救高學歷難民潮?

天下雜誌第351期2006/07/19張漢宜


在韓國,今年有33萬大學畢業生,找不到工作;在台灣,高學歷年輕人的失業率,是一般人的3倍。學歷價值行情暴跌,不僅衝擊個人,也影響企業,日本、韓國的政府與企業,如何聯手搶救高學歷難民?

金亨錫從韓國大學畢業後,赴德國留學苦讀取得博士學位,2000年風光歸國,以為美好人生就此展開。然而,這6年來,他不斷尋找教職,但都遭到拒絕,連一份全職的工作也找不到。最後只能擔任兼任講師,每個月薪水1800美元,連負擔2個兒子的高中學費都有點吃力。「這是學歷太高的影響,」他感嘆,也許當初大學畢業就找去工作,可能還比較好。
 
34歲日本女性大西奈緒,當初拿到獎學金,滿懷希望赴美國紐約大學攻讀音樂。學成返回日本之後,卻始終找不到跟音樂相關的工作。她為了謀生,只好學非所用,透過人力派遣公司的安排,到外資金融機構的人事部上班。
 
「想想,乾脆把履歷表上的博士學歷那一行刪掉算了!」求職過程四處碰壁的京都大學博士築地美崎,忿忿地說。這是日文版《新聞週刊》(Newsweek)所報導的「全球高學歷難民潮」中,幾個令人心驚的案例。
 
高學歷以往是就職的保證,如今卻開始變調。全球各國高學歷人口愈來愈多,但求職情形不順利、學非所用的情形也增加;廣設大學院校、提高大學入學率,但畢業生的品質卻未隨之提高,連名校出品的學生,企業也必須「保持警戒」。


高等教育熱過頭
 
這樣「學歷價值行情暴跌」的情形,對企業找人才、人才找出路,產生什麼影響?其實,不只博士與碩士,大學畢業的族群,同樣也是學歷難民船上的一員。韓國大學入學率超過8成,但今年有33萬名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,創下歷史新高。
 
根據韓國統計廳今年7月公布的最新數字,南韓15到29歲的年輕人,畢業後找到第1份工作,平均所需時間為12個月。去年,這個數字是10個月。由此可見,南韓年輕人就職難度確實比往年提高。「這是教育過熱的結果,」韓國就職情報公司社長李貞周對日本《新聞週刊》表示。
 
除了大學入學率提高,社會上的工作機會卻未增加,反而造成高學歷者的競爭更加激烈之外,名校的招牌,也愈來愈不管用。以往名校學生在畢業之前,企業即「預約」成為員工的景況,已不復見。
 
以日本為例,今年大學畢業生就業率為93.5%,表面上看來是經濟泡沫之後的最高點。然而,從深層分析這個數字,卻可以發現,「工作職位不合專長與學歷」的情形佔了大部份。
 
歐洲情況也不妙。德國今年剛從大學畢業的年輕人,有23萬人失業。英國首相布萊爾致力於提高大學入學率,打出「2010年大學入學率超過50%」的政策,但除了單純勞動性質的藍領工作之外,其他的白領職業失業率卻沒有明顯改善。大學畢業的女性,去當保姆幫人照顧小孩,賺得還比較多。在台灣方面,在職校紛紛升格為學院的情形氾濫之下,根據勞委會的數字,20到24歲、具有大學學歷的年輕人,去年失業率超過12%,是全國平均失業率的3倍。
 
由於產業結構的變化,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也產生巨變。「依學歷安排工作」的時代已成過去,各行業邁向「服務業化」的趨勢愈來愈明顯。以往「只要做出好產品就會賣」,如今不只產品要好,還要能針對不同顧客的複雜需求予以滿足,並迅速解決顧客的種種問題,無論在行銷與客服方面都面臨更多挑戰。例如,愈來愈多的科技業,要求設計部門與工程師必須體驗第一線的行銷,傾聽顧客的聲音,才能設計出真正符合消費者需求的產品。
 
大學教育跟企業需求的差距愈來愈大,也是個大問題。即使對於名校畢業生,許多企業也不再視為人才之寶。只擁有某種領域專業知識的大學畢業生,無法符合企業的需求,必須經過歷練,才是好用的人才。因此,具有工作經驗、海外歷練的人才,企業搶著要,大學畢業生反而乏人問津。
 
31歲、擁有德國環境工程博士學位的艾姆巴赫,找遍報紙上的徵人廣告與人力網站,投了50封履歷,全都石沈大海。後來,他念頭一轉,跑到柏林的專門學校進修IT方面的專業,自己開起網路公司。


全球化競爭,只會英文是不夠的
 
為了培養員工更多元的能力,許多企業對教育研修費用砸錢毫不手軟。《東洋經濟週刊》報導,日立製作所的員工,每年有15萬台幣左右的教育研修費用,並可到國內外留學;NEC、松下電器則是10萬台幣左右。注重創意的遊戲大廠萬代,員工一年平均有74天的研修,等於2個半月都在「充電」。
 
在全球化激烈競爭之下,語言成為重要工具。如今,應徵工作時,許多企業將英文能力視為「基本條件」,而非「專長」。尤其在歐美,企業對員工的語言能力要求愈來愈高。光是歐洲,就有法文、德文、英文、西班牙文等不同語言的國家,如今至少要具備兩種以上的外語能力,才有機會成為正式員工。如今,中國經濟迅速崛起,造成國外學習中文的風潮,就是因為會講中文的人往往擁有更多機會。


「高齡」社會新鮮人,企業不愛
 
由於工作不好找,許多大學生採取「延畢」或「念研究所」的方式,避免「畢業即失業」的窘境。殊不知,這樣對自己將來就業更不利。因為,當你畢業後終於必須進入職場,已比其他人「高齡」,而又沒有主修學科之外的工作經驗或專長,通常難以受到企業青睞。
 
比起學歷,企業其實更重視跨領域的經驗與專長。因此,造成就業市場上「學歷愈高,工作愈難找」的現象。
 
日本最大經濟團體「經團連」調查日本企業對博士學歷的看法,有18%的企業對博士員工感到不滿。它們對博士的看法有2:一、欠缺專研領域以外的知識與能力;二、思考模式太一板一眼,缺乏創新的想像力。「這是高等教育無法符合社會需求所造成的問題,」慶應大學商學院教授?口美雄對《新聞週刊》表示。


解決之道:企業與大學攜手培育人才
 
大學培養人才不合企業需求的現狀,如今有了解決方案。既然大學有培養人才的環境,乾脆由企業與大學合作,培養產業所需的可用人才。這樣,不僅讓學生在大學所學的東西符合企業需求,企業也不用愁找不到適當人才。
 
今年春天,韓國三星集團與成均館大學合作,在大學新設「半導體系統學科」。
 
這樣的做法,讓理論與實務達到兼顧與均衡。師資方面,理論知識由成均館教授擔任,實務部份由三星研發人員授課。在學期間,學生必須到三星實習至少6個月,並視為學分的一部份。如此,讓學生能夠理論與實務兼具,解決學校只教理論而跟企業需求產生差距的問題。


多元思考力+跨界知識力,才能突圍
 
此外,學生的學費與就業也獲得保障。成均館大學半導體系統學科所有學生的學費,都由三星全額負擔,提供獎學金以及每年約30萬台幣的零用錢,並保證畢業之後可在三星就職。因此,成均館大學雖非韓國一流學府,但在三星集團的光環之下,仍吸引許多高材生前往就讀。
 
除了韓國之外,日本也有類似做法。日本最大經濟團體「經團連」與IBM、日立等14家企業合作,設立「軟體技術者專門大學」,預計明年春天開始招生。知識仍然是力量,但在全球化的時代,單一領域的知識已無法撐起你的一片天空。誠如日本管理大師大前研一所說,必須從「T型人」進化為「π型人」,才能在職場上站得穩。
 
因此,面對數位科技剷平國界的十倍速高度競爭時代,除了學歷,還必須培養多元思考力與跨界知識力,從中激盪出別具新意的創新。這樣,才不會在「高學歷難民潮」中滅頂,反而更能乘著浪頭、馳騁全球。


年資Out、實力In:日本上班族薪水「上下分流」

日本不只社會階層上下分流,連上班族的薪水也開始上下分流。掌握跨界知識力與多元化創意,才能奮力向上游。
 
日本泡沫經濟後「消失的10年」,默默興起「寧靜革命」,不曾驚濤駭浪,卻在不知不覺中徹底改變日本社會。其中跟上班族相關的巨變,就是「年功序列制」(按資歷與年齡升遷與加薪)崩毀,取而代之的,是實力主義抬頭。例如,豐田汽車1999年即廢除年齡加給,改為根據資格決定「職能基準給」,以及根據業績表現的「職能個人給」。
 
日本上班族從安分守己、固守崗位過一生,變成資歷大破壞、年資無用論。上班族打破前輩與菜鳥的倫理界限,憑實力和表現獲得升遷與加薪。然而,過去10年來,日本國民平均所得並未提高,所以「餅還是一樣大」,看誰有實力可以多咬一口,導致薪水「上下分流」。


一生能賺多少薪水?
 
《東洋經濟週刊》根據日本總務省「家計調查」、厚生勞動省「賃金構造基本統計調查」的數字,加上去年第四季《會社四季報》公布的上市公司決算期末數字與有價證券報告書,計算上班族一生所需費用,以及22歲到59歲工作的全部薪資所得,發現下列現象(1)1個日本中產階級上班族,包括生活費、結婚費、教育費、住宅費,一生需花掉2億738萬日圓(約5,885萬台幣)。(2)日本上市公司之中,薪資最高(6億日圓)與最低(7,800萬日圓),差距高達5億日圓。
 
也就是說,同樣是上班族,有的人一輩子的薪水可以過3個人生,有的卻連負擔一家4口的家庭都不夠,必須另外兼副業,或是妻子也出去工作,成為雙薪家庭。


馬拉松人生vs.短跑型人生
 
企業以薪資與升遷,做為激勵員工求表現的動力。能力強、肯努力就能出頭,資歷深淺、年齡高低,完全不影響。升遷競爭也相對激烈,不必再按部就班慢慢往上爬。
 
以往「年功序列制」的時代,上班族過的是「馬拉松型」人生,只要步伐穩健、安分守己,就能知足常樂過一生。
 
如今,實力主義抬頭,埋頭苦幹、等待別人來發現你的努力,已經行不通。現代上班族必須擁有跨界知識力與多元化創意,並且當一頭「大聲牛」,讓大家都知道你的優異表現。迅速登峰、提早退休、實現理想,變成「短跑型」人生。



eXfuze F1 team --- explore the power of seven +
Posted on 凌晨4:58 by F1 Team and filed under | 0 Comments »

0 意見:

張貼留言


Free Blogger Templates by Isnaini Dot Com. Supported by Used Car Pictures. Powered by Blogge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