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國的中產階級消失中

天下雜誌第342期2006/03/15楊淑娟


不論財富、收入還是職業別,先進國家的中產階級都在不斷消失,有人躍升上流階級,更多人往下沉淪,成為新貧階級。歐美正在討論,該如何重塑中產階級、重建中產階級社會?


凌晨3點多,這彷彿是克拉克的私家道路。的確,有誰會要在這個時候出門與他搶道?51一歲的克拉克已經工2兩個小時了,眼前還有13個小時要挨,他為4家公司在不同的辦公區間運送郵件。
 
別以為這是一個尋常工作階級的生活寫照。至少,克拉克一點都不以為然。3、4年前,他還過著典型的美國人生活--高中畢業、已婚、有1棟在郊區的房子、在已經任職20多年的電路板工廠穩定地工作。只是,工廠突然關閉,一切都變了樣,小孩們只能念完高中。
 
「每個人都告訴我,我淪落到了下層階級,」克拉克不服輸地告訴《華盛頓郵報》,「可是我們是中產階級,我們絕對是中產階級。」


中產階級愈過愈差

「我們還是個中產階級國家嗎?」美國《大西洋月刊》跟克拉克一樣,有許多疑問。
 
在西方先進國家,像克拉克這樣的中產階級,正在消失。原來在中間的人,紛紛往上走或往下滑。以收入來看,在美國的調查中,向來在中等收入、年收入2萬5千到7萬5千美元的人逐年減少,但2萬5千美元以下和7萬5千美元以上的兩個族群,都在增加,就像日本經濟大師大前研一說的,朝「M」字型發展。
 
《華盛頓郵報》指出,在這個中間階級中,上半部的人生活愈過愈好,下半層的人經濟生活愈來愈不穩定。
 
從財富來看,也是如此。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三年一度的財富調查發現,從1995年到2004年,財富排行在25%到74.9%的人所擁有的財富,佔全美家計資產的比例下滑,往上的2個階層資產佔全國財富比例都在增加。最窮的25%人口因為太窮,資產佔全國比例一直是零,但是美國的貧窮率一直在上升,從2000年到2004年,貧窮人口增加14%。
 
這個數字背後的事實是,中產階級的生活愈來愈差。跟上一代相比,現在一般的4口之家在衣服與食物上的花費都少了2成以上,《雙薪的陷阱》一書指出。

 
中產階級怎會這樣逐漸蒸發?


經濟結構變遷,似是無可逆轉。
 
《華爾街日報》指出,電腦科技改變了職場生態,讓有高教育與科技應用能力的人獲得更好的報酬。另一方面,許多簡單的工作被科技取代,讓許多人的生活每況愈下。
 
經濟成果分配不均則把另一群中產階級人口--專業經理人,紛紛往上拉。《經濟學人》便分析,近幾年全球經濟穩健上揚,企業獲利頻創新高,但是一般上班族薪水不動如山,只見高階經理人不斷加薪、紅利暴增。西北大學最近發布的一項研究就指出,9成的上班族加薪幅度少於生產力的增長,只有收入最多的那一成人口享受到生產力上揚的果實,而且這遠高於生產力增加的幅度。
 
最極端的例子是執行長們。美世人力資源顧問公司針對美國100家公司的調查發現,這些執行長前年的紅利增加近5成,是從1999年調查以來之最,而且紅利的增幅、金額不一定與績效有關。
 
更糟的是,政府政策並未力挽狂瀾。《負債世代》一書就抱怨,政府的公共政策與資源偏愛有錢人和國防,卻忽略教育與工作,讓年輕人一畢業就平均背負兩萬美元的負債,也賺不到什麼錢。


新貧階級舉債度日

緊接著,在2007年的美國國會預算中,美國將做出史上最大的學生助學貸款縮減,並對收入超過100萬美元的人減稅近6500億美元,這約是布希刪減低收入與失業等人口醫療健保補助費用的6倍。「這個預算案不只忽略中產階級的問題,還令他們雪上加霜,」美國國會議員馬內德茲批評。
 
這些變遷對社會造成極大挑戰。
 

但是現在,愈來愈多中產階級難以安居。往上爬的醫師、律師、會計師等中產階級的服務索價愈來愈高,許多一般家庭的生活陷入困境。剛到華爾街擔任理財專員的傑瑞米年薪只有1萬2千美元,但每個月要繳健保費5百美元。「我覺得快被淹死了,」他告訴《今日美國報》。
 
未來還有愈來愈多公司要砍掉健保等福利。「那些企業每年賺錢數十億美元,卻要員工每年繳幾百、幾千美元的保費,」美國技師工會主席布芬柏格抨擊,沒有健保、長期失業等窘境已經不只存在於窮人,在中產階級也愈來愈常見。
 
許多新貧階級應運而生,必須舉債度日。美國智庫Demos的報告發現,從1998年到2001年,中產階級家庭的卡債增加了75%,用以支應生活所需。哈佛大學調查發現,在個人破產案中,中產階級竟高達92%。
 
儘管經濟景況看好,因工作被外包而失業的中間階層很難再找到工作。在美國科技業上班的摩爾,工作被印度人搶走後,總共寄出300多張履歷表,結果只得到3個面試機會,但是沒找到任何1個工作。一開始,他在履歷表上的期望薪資是年薪四萬美元,現在已經改成可議,「我甚至願意接受對方殺價1萬,再過一陣子我恐怕要再降價1萬5。」
 

中產階級往上下兩層流動,也牽動社會價值的改變。

奢侈品從頂級消費變得大眾化,助長了社會崇尚奢華的風氣。媒體不斷報導「上流社會」的奢華生活方式,以及上層中產階級愈來愈能負擔高消費生活,使得許多下層中產階級也心嚮往之。度勞特在《Strapped》書中就批評,許多年輕人債務不斷攀高,是因為做了很多不負責任的選擇,大膽消費,而且不以為意,認為如果沒有借錢,怎麼可能完成出國讀書、旅行、擁有超豪華級婚禮這些事。最令人擔心的是,許多年輕人失去了希望。工作機會有限、財務負擔沉重,全世界的青年失業率都在增加,許多社會新鮮人成了不業族,既不是在念書,也沒有工作或接受職業訓練。
 
在英國,年輕的一代被形容為「IPOD代」。「IPOD」是指insecure、pressured、over-taxed、debt-ridden,沒有安全感、壓力大、稅負過重、債務纏身,對人生已然沒有熱情。
 
這種情況當然不能再蔓延。

 
許多國家努力地創造更多中產階級,來填補社會空隙與希望。

英國政府就從新國民出生那一刻開始努力。1999年,英國發動「好的開始」(Sure Start)計劃,到目前已經有500多個中心針對嬰幼兒與父母,特別是單親家庭與低收入戶較多的地區,提供種種潛能開發與閱讀活動,避免貧窮家庭的孩子們再落入語言與行為發展遲緩的惡性循環。英國已經發現這項計劃能糾正兒童的不良行為,幫助他們融入社會,並且增進學業成績。所以,英國將擴大辦理,在2010年以前共建置3500個鄰里中心提供這些服務。
 
有異曲同工的,是美國的紐約市立大學。從2001年起,這所大學提供家境貧寒,但是成績優異的學生全額獎學金、生活津貼、以及一台筆記型電腦。原因是,假若不如此,這些學生很難有機會上大學。在過去25年來,美國學費的漲幅大幅超越物價上漲率。
 
去年,紐約市立大學這些受補助的學生在美國受試的平均成績是全美前7%,有了這樣的就學機會,他們就可能從社會的下層階級翻身成新中產階級。即使是一向保守、講求菁英主義的歐陸,也覺察事態不妙。歐盟正提議,為了吸引其他國家移民填補社會空缺,像美國發給綠卡一樣,給予這些技術移民能在歐盟25國自由來去工作的證件。
 
《新聞週刊》則呼籲,政府們應該教育著手,強化人民的職業技能,避免中產階級因為工作流失而淪落社會底層。




eXfuze F1 team --- explore the power of seven +
Posted on 晚上8:49 by F1 Team and filed under | 0 Comments »

0 意見:

張貼留言


Free Blogger Templates by Isnaini Dot Com. Supported by Used Car Pictures. Powered by Blogger